第十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举行,发布《中国食品安全辟谣榜》

发布日期:2024-10-14 14:32    点击次数:101

作为2024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层面重点活动之一,主题为“诚信尚俭 共享食安”的第十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破解食品安全谣言、提振消费信心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言献策。

W020240926614606732408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副司长母兰在致辞中指出,市场监管部门实施一连串监管“组合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监管“跑”在风险前面,比如扩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领域,强化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构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发布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等,聚焦事前防范和主动预防,深入开展各领域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着力加强全过程监管,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当前,网络上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层出不穷,不仅误导公众认知,也给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论坛上,中国经济网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推出《中国食品安全辟谣榜》,由中国经济网人工智能数字人“小安”发布。

谣言1:多喝“弱碱性水”能改变体质,影响生男生女。

只有“酸碱平衡”的说法,没有“酸碱体质”的概念,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内体液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酸碱失衡并不容易发生,呈酸性或呈碱性水并不能造成酸性或碱性体质,更不会影响生男生女。

谣言2:经常喝茶,会导致骨质疏松。

目前未有科学研究发现喝茶会导致骨质疏松,相反茶还含有很多对骨质有利的成分,如钾可以减少钙流失,微量的氟元素有利于强化骨骼和牙齿,茶多酚等抗氧化物质也有利于降低骨组织的炎症反应。

谣言3:味精是化工产品,对人体健康有害。

味精是以碳水化合物(如玉米、淀粉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其在人体内可被代谢利用或转化为蛋白质的组成部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味精对人体健康有害。

谣言4:复原乳是“假牛奶”。

复原乳是指将干燥或者浓缩的乳制品与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获得的乳液,是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乳制品原料,其同样可以为人体提供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素,并非假牛奶。

谣言5:“零添加”食品就是健康的食品。

“零添加”并非评判食品健康的标准,只要按照国家标准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就不存在健康风险。应科学认知食品添加剂,注重营养均衡,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追求“零添加”标签。

谣言6:大白菜长了黑点就不能吃了。

大白菜长黑点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储存过程中由于时间长或湿度高引起的“白菜病”(细胞老化),二是大白菜常见的生理病害导致出现芝麻状斑点。上述两种情况下,黑点都只是表面“雀斑”,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谣言7:浸出法生产的油是化学方法加工的,对人体有害。

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使用溶剂(如己烷)将油脂从原料中提取,再通过高温蒸发去除溶剂。经过严格的工艺控制,溶剂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的油,对人体无害。合规生产的植物油,无论是浸出工艺还是压榨工艺,安全性上都是一样的。

谣言8:蘑菇有重金属,不能吃。

蘑菇是否重金属含量超标,与蘑菇的培养介质、种类和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市售蘑菇通常是人工培植的,主要使用工厂化和设施化栽培模式,远离重金属污染的生长环境,通常不会有重金属超标的问题。

论坛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经济日报社编委孙世芳在致辞中表示,保障食品安全,更需要诚信尚俭、德法并举。站在媒体角度,孙世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有效发挥舆论监督与引导作用,二是营造诚信尚俭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主动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副司长黄敏围绕“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发表主题演讲。来自相关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分享了各自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实践经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郭顺堂带来了大食物观的主题分享。与会嘉宾还围绕“提升食品安全 提振消费信心”话题,进行了圆桌对话。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海波 李春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