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临床关键需求,多方共议瓣膜疾病管理新方向

发布日期:2024-10-14 10:07    点击次数:14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脏瓣膜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群一大常见疾病,且发病率还将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公众尤其是中老年人需要提升对瓣膜疾病和诊疗理念的认知,强化主动健康意识,助力健康老龄化。”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勇日前在“医患携手守护心脏瓣膜健康呼吁行动”上呼吁。

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指导,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支持的“医患携手守护心脏瓣膜健康呼吁行动”日前在京举办,与会嘉宾围绕我国瓣膜疾病现状及患者需求,深入探讨促进患者了解并积极参与瓣膜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行路径,更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获益。

爱德华生命科学以公益支持方的身份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爱德华生命科学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钟顺和介绍:“心脏瓣膜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其患病群体庞大,治疗需求迫切。爱德华始终秉持患者为先的理念,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技术革新,减轻瓣膜疾病负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听到更多来自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真实声音和核心诉求,并通过多方对话和交流,共同应对瓣膜疾病所带来的健康挑战。”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副总编辑王君平提到:“随着全民健康水平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患者不再是被动接受医疗产品和服务的对象,而是健康管理的主体。提高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参与度不仅需要患者对疾病治疗有充分的认知,还需要医疗专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

近年来,针对心脏瓣膜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微创和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人工瓣膜材料的更新与迭代,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因此,进一步强化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理念的科学认知,提升其自身在诊疗全过程的参与程度则成为提高临床获益的又一关键。

当下,“以患者为中心”已成为全球医疗领域的共识,并且贯穿于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而“患者参与”正是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随着瓣膜领域的飞速发展,以及瓣膜疾病患者对于远期寿命、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临床对心脏瓣膜病的治疗策略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及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参与也成为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活动现场,由中国新闻周刊摄制、爱德华生命科学支持的《当心外科医生得了心脏病》患者视频也迎来线下首映。该视频在真实反映瓣膜疾病患者负担的同时,展现了一位心外科医生在面对罹患瓣膜病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努力,以及如何结合自身疾病知识和主治医生专业建议,积极参与治疗及医疗决策的过程,也讲述了他在医生和患者双重身份下的感悟与思考。

视频的主人公,南京鼓楼医院心脏外科执行主任周庆也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结合自身经历就瓣膜疾病的诊疗提出了个人看法:“随着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未来心脏瓣膜病的发病人群一定会越来越多。对于瓣膜患者来说,一个成功的手术,第一是让患者手术后即刻能够下台,损伤小,第二是能够尽快康复出院,第三,患者能活得久,活得好,更重要的是能够没有负担地活着,尤其是年轻的瓣膜疾病患者。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考虑患者的情况,更需要患者以对自我健康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医生沟通自身意愿,共同确定最终治疗方案。”

对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郭应强教授补充道:“作为临床医师,我们在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应从全局出发,与患者充分交流与讨论,对患者的预期寿命、个体情况、生存质量等进行综合考量,制定符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治疗方案,实现患者最大获益。例如,对于年轻瓣膜疾病患者来说,首次植入生物瓣10~15年后,尽管不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但有可能面临瓣膜衰败问题,需再次植入新的瓣膜,因此第一枚瓣膜的选择还需考虑短期效果及长期预后,确保患者未来仍有机会接受治疗,实现更长生存。”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和理念被更为广泛快速地应用于临床,瓣膜疾病患者预后也有了显著改善。不过,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瓣膜疾病的临床治疗水平、质量和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仍是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圆桌环节中,与会嘉宾立足于自身经验和思考,就“心脏瓣膜病治疗的创新与挑战”“提升患者长期疾病管理能力”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海波、李春剑)